雖然早上是值班日,但無論如何就是想去欣賞一場<四月望雨>。
記得最早看見這宣傳海報,是在上班途中經過中正紀念堂前,被劇中的古典美人所吸引,後來瞭解到其實是在說台灣近代歌謠之父鄧雨賢的故事,他膾炙人口的曲目不少,「四月望雨」是取其(四季紅、月夜愁、望春風、雨夜花)為名,也用此名由劇中男女主角娓娓唱來互訴情意,四月的微風細語,淡淡的帶有一種哀愁,隱約說明了處於時代人物的悲哀。
幕始於在日本統治下繁華熱鬧的大稻埕,1932年,大稻埕,是台灣輸出茶葉的主要港口,繁榮自不在話下,雨賢從日本歸國,學音樂的他,一心想要做些什麼,鄧父認為當下音樂都不三不四,父子之間各有堅持,親子關係箭拔駑張,而客家子弟的他,卻早有一個為他痴守等待的妻子--來妹,她願意支持他的理想,讓他追尋創作上的自由。
波麗路餐廳內,樂音不曾停歇,一些歌女也在這串場演唱,而純純就是其中之一。在這華麗年代,才子跟佳人的相遇相知宛如天作之合,而更多的創作靈感也在這時出現,達到個人聲望的高峰,要用台灣人的語言唱台灣人的歌,但對兩人之間的愛情,是一段遙不可及的夢。
當時有部分受現代教育的台灣,要求台灣人的民主,人民的覺醒,要藉由文化的提升來達成,蔣渭水用他醫生的身份,想要醫治台灣人的奴姓,加入文化運動的知識份子越來越多。
隨著日本進軍東南亞,需要大批軍夫,對台灣實施皇民化運動,沒了歌仔戲,唱的是有教化皇民意義的劇本,劇中劇的一段雙人對唱,又深深的唱出兩人間的無奈。
改日本姓名,當志願軍,才是效忠天皇的最高原則,生活在當時的人民,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心態呢?不隨波逐流抑或是用另一種角度來解讀這不得不的事實呢?
純純最後放棄了這不可能的愛情,嫁給了痴痴等待卻馬上要去打仗的吉村,三男一女的四角習題終於落幕,不過好景不常,純純當了未亡人,櫻花之約終究還是只能在夢中。當她在雨賢懷中嚥下最後一口氣時,想的究竟是吉村還是跟雨賢之間的未竟之緣,在片片飄落的櫻花雨下。
最後他想起了一直以來陪伴在身邊的來妹,感謝她這一直以來的付出,在雨聲中,雨賢的手從來妹臉龐滑落,幕落。
前半場的歌舞都是歡樂幸福的,給人家很愉快的感覺,就像是一個慢慢在進步的台北城,有生氣,有活力,直到戰爭的陰影籠罩,後半場的音樂給人哀戚沈悶的感覺,就像是一個生病了的台灣島,沒希望,沒未來。
畢竟我們跟日本不是說同樣的話,流同樣的血,在二次大戰中台灣人的定位是模糊的,究竟是說著一樣語言的中國人是同胞,還是統治的大和民族該效忠?
鄧雨賢前輩,短短39歲的生命,為當時的台灣留下了不少傳唱的歌曲,反應當時的人心跟社會型態,也為當時苦悶的民意,找到一些抒發的管道,四季紅的喜到雨夜花的悲,就是一個個時代的故事,也是我們後代子孫不能忘記的歷史。
本劇穿插台語客語日語歌謠,全劇幾乎以台語發音,但因為主角為客家人,客家話當然也不少,本來以為在台灣這地方,會台語就是王道了,沒想到看這戲,連客語都有,還好兩旁都有字幕,雖然我號稱台語都聽的懂,但是不時也是要苗一下字幕看看對不對,眼睛也是很忙的。
看劇的過程中,不時聽到啜泣的聲音,可能都有觸碰到爸爸媽媽阿公阿媽那年代的故事吧,真的是一齣瞭解台灣歷史的好戲劇,要是你台語還算聽的懂,對台灣這片土地還算認同,我真的強烈推薦你去進劇場看看,至於唱功,小姐我是有聽出來有些人唱的有點混,尤其是日文發音,超級給他怪,不過要演要唱又不是科班出身的,我們就不要太挑剔了。
一些歌詞跟片花 http://aprilrain.allmusic-mag.net/down.htm
引用自音樂劇場網站:
「四月望雨」是《四季紅》、《月夜愁》、《望春風》、《雨夜花》四首曲子的合稱,有很多巧妙之處。「四月望雨」並不具備一個明確涵意,但它所呈現的卻是一種抽象的、隱然浮現的台灣文化氣氛。而四首音樂又恰好代表「喜悅」、「哀愁」、「希望」、「破滅」四種情調。然而台灣人民的特性,卻是「壓不扁的玫瑰」,儘管歷經苦難,但仍能在春雨之後,昂然重生。本劇在描敘「一個夢想、希望、破滅與重生的故事」,用意即在表現這種柔軟而堅韌的精神。台灣人民堅強,但絕不霸道,需要世人更多的瞭解與關愛。「四月望雨」希望台灣終能成為一個和平、歡樂的美麗之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