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叡山-京都東北方的山上,有著最早染上秋色的風景。
在還沒去延暦寺之前,總以為山上有一間稱為延暦寺的寺廟,走一趟之後,才知道整座山上沒有一間叫延暦寺的寺廟,是整座山上的寺廟群稱為延暦寺,主要分為三大區域--東塔、西塔、橫川。
現在的比叡山延暦寺已經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,就知道其在日本佛教歷史上的地位,是何等的重要,雖然當中很多建築物都曾毀在信長的火下(1571年),雖經整修或重建仍然不減其重要性。
平安時期的1200年前,最澄大師為尋覓理想的傳教地而找到比叡山,在此開山築庵(788年),最早的建築是<一乗止観院>也就是根本中堂的前身。隨著桓武天皇遷都到平安(京都),御所的鬼門方向,也就是京都東北方,需要找寺廟鎮壓,所以比叡山延暦寺被選為有官廟,祈求國泰民安的寺廟,也因為是官廟,天皇的金錢援助不缺,後期有自己的僧兵。
最澄大師後來也去過當時的中國唐朝,回來就把一乗止観院改名為根本中堂,正式開始日本佛教的天台宗。所以延暦寺為佛教<天台宗>的本山寺院,此後聚集了很多有名的高僧在此修行,尤以鐮倉時代之後的法然、榮西、親鸞、道元、日蓮等日本佛教各宗派的祖師都曾在此修行,所以比叡山也稱為日本佛教的母山。
東塔,這邊是大家最常到達的區域,本身也分好幾個小區塊,最上方有東塔跟阿彌陀堂,中層有大講堂、文殊樓,下層是根本中堂,最下層是大書院及公車總站。因為本區域建築也高高低低,常常就會漏掉沒看到其中的一些地方。
根本中堂,前身為傳教大師在西元788年創建的一乘止觀院,不過也毀於信長之火,現今建物是是三代將軍家光重建的(1640年)。是比叡山延暦寺的總本堂,外有小小的庭園,本堂內陣供奉相傳為傳教大師親手雕刻的秘佛藥師如來,如來跟前持續1200年間不滅的法燈,光輝依舊,雖然現場是很暗的場景,雖然內陣比信眾所在的中外陣還低,但人們正座時的參拜,目光是平視的,正顯示佛教中<仏凡一如>的想法。
長長的坡道
裡面禁止攝影
根本中堂內部不能拍照,即便是前方的庭園也一樣,拖了鞋,踏上木板迴廊往內行走,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定感覺,僧侶掃著庭園中飄落的楓葉,黃色的楓樹落在地上,光這場景我就佇立許久,整個園中的空氣就好像凝結住,因為不能拍,所以更讓人需要用記憶好好的存放。迴廊有著很多小學生的書法展示,不時也會遇到旅行團的解說,我看不懂佛像的美感,迅速晃了一下又再回到庭院中,享受著寧靜的風景。
文殊樓,根本中堂對面的超陡石階爬上後,就是文殊樓,一樣可以脫鞋後,循著超陡木梯上二樓,裡頭供奉文殊菩薩,有點像我們文昌帝君,學生會來祈求考試合格。
反差太大,我竟然沒拍整個文殊樓...就只拍這個角落 Orz
前方的石塔
祈求考試合格一定要有的繪馬,就釣在建築的外牆上
大講堂,以前是僧侶聽取法華經及交換學問的地方,中放置許多各宗派的開宗祖師像,但我這次沒進去看,不太記得是畫像還是偶像。
其前庭有鐘樓,稱為平和之鐘(開運之鐘),許多人為了祈福都在排隊敲鐘。
旁邊一定有賽錢箱,要投了錢才能敲喔!
東塔(法華總持院東塔),傳教大師曾經在日本6個地方建造的寶塔之一,自從被織田信長一把火燒毀後,事隔400年後的重建建物。
阿彌陀堂,是1937年為紀念比叡山開山1150年的建物,目前這當作懺悔迴向的地方,接受民眾進行先祖供養等迴向法事。
前面有水琴窟,真的有水流經過造成的樂音,而且只有固定的地方才聽的到
到了離開的時候了,往最下方的出口前進時,道路兩旁有著相關歷史解說
快接東塔近出入口旁的延暦寺會館有精進料理可預約,聽說用餐還可以看到一旁山下的琵琶湖。
搭上了公車,可以前往不久可到的西塔或最遠的橫川。
到比叡山,是我瞭解日本佛教歷史的第一步,而織田信長為什麼要放火燒討比叡山,應該又是另外一個可以研究的故事。
交通資訊:來去比叡山